一、引言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教育部继“211”、“985”工程后,于2012年推出的又一个国家级创新计划。该计划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为落实“2011计划”精神,重庆大学牵头,联合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青山工业、超力高科、西南铝业等企业,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福特汽车国际合作,2012年6月组建了“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2014年8月“中心”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综合咨询公示。
为推进汽车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企业需求培养汽车行业急需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中心”设立了汽车领域专业硕士班,已从校内机械、材料、电气、动力等跨专业招收了2013和2014两届推免专业硕士生,进行跨专业培养。
二、培养目标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了解汽车研发、生产流程及市场需求,具有较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三、学制惯通
汽车领域专业硕士培养“本/硕”学制惯通,本科前3年按原专业教学计划培养;跨专业选拨推免研究生,大四1年,增加汽车领域的相关培养环节,提前加强学生对汽车知识的了解。研究生阶段实行3年学制,开展跨专业的知识学习、企业实习、汽车相关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达到专业硕士培养要求,毕业授予原专业或车辆专业硕士学位。“非车辆”学生申请“车辆工程”学位,需满足“车辆工程”学位的授位要求。学生在第三年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毕业。
四、课程特色
-
生源学科交叉:从机械、材料、电气、动力、力学、通信、自动化、光电、计算机、软件等多个与汽车相关的专业选拔推免研究生。
-
本科课程交叉:“非车辆”专业学生加学“汽车理论”等4门“车辆”专业课,“车辆”专业学生加学“结构力学与弹性力学基础”等4门相关专业基础课。
-
研究生课程交叉:专业学位课按“机械/车辆/动力”、“材料/冶金”、“电气/通信/控制”三大模块设计,学生除了需要主修一个模块外,还要求跨模块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还增设了管理、营销类课程作为选修课。
-
论文选题交叉:要求把原专业的知识应用于汽车领域研究课题中。
五、科学研究
-
科研实力:“中心”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4个。插电式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电驱动系统、振动噪声、安全可靠、轻量化材料等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中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校企合作研发“福特汽车油冷器”,获得201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
研究基地:“中心”拥有国家级研究基地9个、教育部研究基地7个,如《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轻量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
研究方向:(1)高效动力传动与控制 (2)安全可靠性设计与检测
(3)振动噪声与控制 (4)轻量化结构与高性能材料
(5)热管理系统 (6)汽车电子与智能化
(7)先进制造技术 (8)产业规划与服务
六、实践能力
-
实践动手能力:紧贴行业需求,联合汽车企业共同开设10门以上专业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必选4门,并掌握汽车行业的主流专业工具。
-
协同创新能力:来自多个专业的学生组成“汽车班”,单独成立班委,组织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学术交流,开展跨学科团队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
各种表达能力:将单纯听学术报告,改为要求独立作4个以上的学术报告(研究报告、专业实习报告、课程学习总结报告等),并单独计入学分。
-
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3-10个月的企业实习,2013级学生已在长安汽车、中国汽研、长安福特、广汽研究院、上依红、东风小康、超力高科、西南铝业、博耐特、联合电子等企业带薪实习。企业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岗位和实际课题,如汽车研发、试验、生产、销售、服务等,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七、国际视野
-
专题讲座课:开设《汽车可靠性》、《汽车安全》、《汽车电子》等10-12个系列专题讲座课(8学时/门),全部邀请海外汽车领域一线专家授课,将全球汽车行业前沿技术引入课堂,已开讲9个专题讲座课,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深受学生欢迎。
-
专题学术报告:以工程科学前沿讲坛为平台,每年组织20-30场与汽车相关的学术报告,并邀请汽车行业专家参会,与主讲人一起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开拓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国际化交流能力。2013—2014年已引进国内外汽车领域顶级专家作了25场学术报告,场场爆满。
-
特色专业课程:直接从密西根大学等海外汽车名校引进3-5门特色专业课程(30-40学时/门),让学生分享国外高校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已引进美国密西根大学张毅教授,开设了《车辆动力传动理论与应用》研究生课程,给2013级、2014级汽车班学生讲授。
八、开放创新
-
创新基金:“中心”出台“大学生汽车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每年100万元,支持大学生汽车创新实践活动。
n
-
创新活动:2012年/2013年/2014年资助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2013年、2014年参加《第一届、第二届中英新能源汽车概念设计赛》;2013年、2014年参加《长安汽车杯—明日之星汽车工业设计大奖赛》;2014年5月开讲《汽车协同创新研究生讲坛》;2014年5月参加《中国汽车设计大赛》;
-
国际交流:2014年9月3日全额资助20位汽车班学生去美国底特律参加福特汽车夏令营,参观福特汽车总部研发中心、制造工厂、听五个专家讲座,同时选派两位汽车班优秀学生,资助他们去美国密西根大学交流学习一年。
九、保障措施
-
-
学位分委会无法履行“汽车班”培养方案制定、质量监控、导师遴选等职能的问题。
-
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制定激励措施吸引汽车相关学科高水平教授和企业专家加入汽车专业硕士导师队伍。“中心”已汇聚校内相关专业导师127位,校外企业导师50位,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973”首席1人、“863”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
学校每年单列跨专业招生指标:从重庆大学工程学部和信息学部所辖各学院选拔推免研究生;确保汽车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班的优质生源。
2013级已招收55人 |
2014级已招收60人 |
2015级计划招收60人 |
来源学院 |
人数 |
选择授位领域 |
人数 |
来源学院 |
人数 |
来源学院 |
人数 |
机械学院 |
23 |
车辆工程 |
44 |
机械学院 |
25 |
机械学院 |
15 |
材料学院 |
15 |
冶金工程 |
1 |
材料学院 |
17 |
汽车学院 |
6 |
电气学院 |
5 |
电气工程 |
5 |
电气学院 |
4 |
材料学院 |
12 |
动力学院 |
2 |
动力工程 |
2 |
动力学院 |
3 |
电气学院 |
6 |
资环学院 |
6 |
控制工程 |
3 |
资环学院 |
6 |
动力学院 |
3 |
自动化学院 |
3 |
|
|
自动化学院 |
4 |
航空航天学院 |
3 |
通信学院 |
1 |
|
|
通信学院 |
1 |
自动化学院 |
3 |
|
|
|
|
|
|
通信学院 |
3 |
|
|
|
|
|
|
光电学院 |
3 |
|
|
|
|
|
|
计算机学院 |
3 |
|
|
|
|
|
|
软件学院 |
3 |
-
政策支持:学校将“中心”设为“改革特区”,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和条件,在人、财、物和制度建设方面赋予高度自主权;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支持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意见》。“中心”通过教育部认定后将获得1.2亿元(4年)资金支持,重庆市政府1:1配套支持。汽车班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全部获得A等奖学金,在其它其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等)评定方面全部计划单列,享受学校政策倾斜支持。
十、改革成效
-
学生优势:汽车班学生具有汽车行业急需的跨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国际视野,协同沟通能力更强,更能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就业机会更多,更快成为企业复合型领军人才,多数学生在实习阶段就被企业提前录用。
-
学生反映:通过汽车班学生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表示对培养目标认识清晰,认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同步得到培养和提升;海外引进课程教学效果很好,甚至没有进入“汽车班”的研究生也被吸引进课堂;对汽车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对今后就业创业更有信心。
-
社会反映:2012年12月25日,“中心”实施的汽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教育部高度评价。中国教育报以《重庆大学紧贴行业需求培养专业硕士》为题做了报道;2013年1月31日,教育部第11期简报以《重庆大学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新模式》为题进行了宣传。
-
联系人:舒老师、陈老师,联系电话:65106237,中心邮箱:qczx@c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