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6日的《中国教育报》用三分之一的版面以《服务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重庆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为题从分类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改革及重点课程建设、培养模式、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五个方面对学校近年来坚持“服务需求,提升质量”,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努力为研究生创造良好培养环境的情况作了报道。现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服务社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
——重庆大学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14年3月,重庆大学召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经验交流会,在全校推广“建筑学”、“工商管理(MBA)”和“工程硕士(控制工程领域)”的改革经验。2010年,这三个专业获批国家教育部门首批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并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门验收,专家组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反映了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与特色。近年来,重庆大学坚持“服务需求,提升质量”,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努力为研究生创造良好培养环境。
改革培养模式,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分类培养机制
去年10月,重庆大学召开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会,周绪红校长在主题报告中指出,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创新升级”、“人才升级”的双重使命,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合的主要载体,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学术水平、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会上,明确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9项主要任务:(1)服务需求,优化结构,改革招生选拔制度;(2)改革培养模式,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分类培养机制;(3)加强课程建设,构建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4)强化导师责任,提升导师能力与水平;(5)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国际化培养;(6)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与监督机制;(7)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与管理机制;(8)提升研究生政治及综合素质,加强学术道德教育;(9)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改革。
对于如何建立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机制,重庆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黄宗明进行了深入解读:
一是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优秀生源,要改革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必须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要重点加强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硕博课程体系贯通考虑;要探索学科交叉、学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对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流动的资助和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支持等。
二是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素养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要有业界的参与和合作,这种参与合作应该贯穿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到教师的聘任、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论文的指导等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以提升职业能力和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以学部为依托进行培养;要重点推进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努力打造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及重点课程建设,满足研究生能力提升需要
目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还不高,尤其是博士层次;部分学院和专业还没有系统的研究生教材、因人设课的现象也还比较严重,对此,黄宗明说,学校已经启动新一轮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将用两年的时间,对所有研究生课程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更新,打造一批标杆性的课程,这是一项浩大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学院和老师们真正认识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这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据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云怀介绍,近年来,学校加大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制定了《重庆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重庆大学重点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分别在2009年、2011年两次对研究生课程进行了调整更新,淘汰一些过时课程,增加一些前沿、学科及行业动态、研究热点等课程。目前已经更新了800多门课程,重点是专业学位的课程,建了150门新课程。
学校新一轮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已立项建设了80余门研究生重点课程,完成了33项研究生教改项目建设。
目前,学校正着手根据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学术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行业规范运作、执业能力、实践与创业能力培养。建设出一批与科研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激励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代表性课程。
以“行业”为中心轴,构建跨专业类别、跨工程领域的交叉型、复合型培养模式
2012年,工程学部主动适应国家、地区汽车行业转型发展需求,打破院系单一按学科专业培养人才的思想束缚,以学部、创新协同中心为主体,跨学院、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率先启动了汽车行业班“3+1+2”改革试点,从机械、材料、电气、动力、力学、通信、自动化等9个与汽车相关的专业选拔60名推免研究生,从事与汽车密切相关的课程学习和项目研究,贯通学制、加强学科交叉,将专业教育同汽车领域职业需求有机结合。
通过问卷调查,该汽车班80%的学生表示对培养目标认识清晰,“海外引进课程教学效果非常好,”“了解了汽车、开拓了眼界,对今后的择业与就业更加有信心。”很多没有进入“汽车班”的研究生也被吸引进了课堂。
此外,学校以建筑学部为依托,开展“钢结构”跨学部、跨专业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关注人才发展质量
近年来,学校制订《重庆大学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重庆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自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自我评估。
从2011年开始,学校就以研究生发展质量为调查和研究内容,对毕业研究生的个人情况、就业情况、职业发展、在校期间学习状况,对课程认识、在校期间自身质量提升、对学校和导师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每年形成一份调查研究报告。
“重视质量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并积极引入社会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估,以此反映研究生培养成效,剖析存在的不足,构建质量保障与监督体系,以利于我们的改进和调整。”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郑小林介绍,2013年,学校委托麦可思数据公司对2010届硕博毕业生,从就业竞争力分析、就业特色分析、工作能力测评、课程及师生交流评价、实习分析、读研反馈等方面,开展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建立了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及培养质量与资源分配挂钩机制。此项工作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年会上引起普遍关注。
“客观评价研究生发展质量、了解研究生在校期间所受教育情况、系统分析影响研究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剖析研究生教育与发展质量间的相关关系、反思教育设计预期与发展质量的偏差,对于改善教育实践绩效,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大力开展联合培养项目
去年12月,重庆大学—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班正式开班,来自重庆大学机械、建管、自动化和经管学院专业的40名研究生成为第一届物流工程硕士联合培养班的学生,本学期正在接受安特卫普大学的教授来开设的四门英文课程。两校联合开展的“物流工程”硕士“4+1”双学位项目的培养,是近期学校结合近几年重庆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规划,围绕行业,服务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物流人才的探索。
“我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两地各学习一年,拿两个硕士文凭,无论对我们的理论知识或是实践能力都是一种极大的锻炼和提高,给我们更多的施展机会和发展的空间。”机械工程学院的王琅同学说。
“此次联合培养项目是重庆大学走向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学校还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开展“电气工程”专业硕士“1+1”双学位项目,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主动服务国家需求,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之路,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新局面!”周绪红校长对改革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