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公布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结果的通知(教技[2014]5号)》,重庆大学牵头组建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被正式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是重庆市首个被教育部和财政部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
现场考察会
2014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于2014年4月至7月由教育部、财政部负责组织,经专家初审、会议答辩、现场考察、综合咨询、社会公示等环节,“2011计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认定为“2011协同创新中心”共有24个。
重庆大学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瞄准国家急需发展的汽车产业,结合重庆市汽车产业基础,从2012年开始联合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展协同创新工作。
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重庆大学牵头,联合长安汽车、中国汽研和一批在渝核心零部件企业及院校,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和福特汽车支持下,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的。
中心展厅
中心的使命是支撑重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汽车研发与产业基地;目标是支撑重庆大学等高校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支撑长安汽车成为国际一流品牌的整车企业;支撑中国汽研成为国际一流的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支撑一批核心零部件企业成为国际先进的全球供应商;支撑西南铝业等成为国际先进的汽车轻量化材料全球供应商。中心研究方向主要是高效动力传动与控制、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发动机、安全可靠性设计与检测、振动噪声与控制、轻量化结构与高性能材料、热管理系统、汽车电子及智能化、先进制造技术、产业规划与服务。
长安生产线
中心自2012年6月组建培育以来,实施了“需求导向、开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了“3+1”汽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长安提前介入学校培养,第4年长安专家来校授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即上岗工作,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已为长安培养了200多名“3+1”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心实施了汽车领域专业硕士培养,跨专业招收推免研究生,本/硕学制惯通、汽车及相关专业课程交叉,引进国外知名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汽车前沿专题讲座,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学生到企业实习3个月到1年,校/企双导师指导,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已招收2013级和2014级两届汽车领域专业硕士,2013级已进入企业实习研究阶段,深受企业欢迎。
重庆大学、长安汽车、中国汽研和重庆市科委共同设立了“重庆汽车共性技术”创新基金,中心负责创新基金组织管理;重庆市经信委设立“重庆市汽车产业发展基金”,由中心技术委员会基金项目规划、设计和论证实施;重庆大学与四家协同企业共同设立了“一对一”应用研发基金,企业定期发布需求,校/企对接,实现了高校和企业有组织地开展协同创新。
中心建立了“双向互动”的访问学者制度,实施了“青年教师带薪到企业工作一年的工程素养培训”计划,已派出30名。实施了需求导向、任务驱动的人才队伍建设,汇聚了12个团队、150多人的高层次汽车创新人才,其中:长江学者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新世纪优秀人才20名、国内外知名企业总工25名。
采用“等权限共享”模式,中心整合了9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和7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共享汽车研发设备800多台。
中心自组建以来,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2013年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辆自主知识产权重度混合动力样车;自主研发的H16、D18T发动机,荣获2013年“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H15TGDI获2013年上海车展十佳发动机奖。“汽车NVH控制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荣获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高效油冷器荣获2013年度“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突破镁合金成型加工技术,研发出高品质型材、轮毂、座椅套件等,镁合金零部件装车量达到300万辆;协同创新助推长安乘用车销量暴发式增长,2014年1-5月长安自主品牌乘用车增长高达42.8%。